日前沈阳股票配资,A 股 IPO 市场逐步回暖,企业受理节奏明显加快。2025 年 6 月 12 日,深交所正式受理宁波惠康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 “惠康科技”)的主板 IPO 申请,仅间隔不到半个月,深交所便发出问询函。
支撑惠康科技冲刺主板的核心实力,是近三年的业绩爆发。这家总部位于浙江慈溪的制冷设备制造商,在全球民用制冰机市场占据 31% 的份额,稳居全球第一。但矛盾的是,截至 2022 年 7 月 31 日股改基准日,公司未分配利润仍为 - 1.21 亿元。短短三年间,惠康科技究竟如何实现从亏损到行业龙头的惊人逆袭?
PART 01
近三年业绩火箭式增长 / 参保人数却大起大落
01
成立于 2001 年 8 月的惠康科技,至今已走过 24 个年头。此前,公司核心产品为冰箱、冰柜,经营业绩长期处于平淡状态,直到近年发力制冰机领域,才实现业绩翻盘。
2022 年至 2024 年,公司经营数据持续攀升:营业收入从 19.3 亿元增至 32.04 亿元,归母净利润从 1.97 亿元增至 4.51 亿元;其中制冰机产品销售收入从 13.62 亿元大幅攀升至 25.78 亿元,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从 70.83% 提升至 81%。
然而,惠康科技的经营稳定性却从参保人数的异常波动中显露出隐忧。据天眼查数据,2018 年公司参保人数为 1490 人,2019 年突然暴跌至 331 人,2020 年又回升至 1096 人;2021 年参保人数再次锐减至 518 人,此后年份才逐步增加,2024 年达到 1350 人。这种用工人数的大起大落,反映出公司业务模式不稳定、订单波动性大,与 “全球市占率第一” 的行业地位形成明显反差。
PART 02
海外代工撑起业绩 / 低技术门槛叠加弱议价能力
02
惠康科技的业绩爆发,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制冰机贴牌(ODM)业务。2022 年至 2024 年,公司 ODM 业务收入从 15.60 亿元升至 28.07 亿元,占比从 81.1% 提升至 88.19%,对 ODM 贴牌模式的依赖度逐年加深。
从销售区域看,同期境外销售收入从 15.28 亿元升至 22.25 亿元,占比虽从 79.46% 降至 69.90%,但美国作为第一大出口市场,贡献了六成左右的境外收入。这意味着惠康科技近一半的制冰机收入来自美国 ODM 市场,一旦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、关税税率提高,公司将面临市场单一带来的业绩冲击。
惠康科技与前五大客户的合作均以贴牌模式为主。作为代工厂,惠康科技虽掌握模具、生产线及成本控制能力,但渠道、终端用户、商标等关键资源却牢牢掌握在 Curtis、ROWAN 等客户手中。2024 年,惠康科技前五大客户Curtis、ROWAN、宁波灏米、CNA、BESTQI均为 ODM 品牌商,销售额合计占营收的 64.61%,较 2022 年的 59.04% 持续上升。ODM 模式下,为节省认证与沟通成本,客户倾向于将订单集中到少数大代工厂,形成集中效应;而客户集中度风险的不断加剧,进一步限制了惠康科技的议价能力。
作为一家 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”,惠康科技的研发投入却呈现逐年下滑趋势。2022 年至 2024 年,公司研发费用率从 3.04% 降至 2.51%,连续两年低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 3%,侧面印证其技术含量不高、对贴牌模式依赖增强的现状。
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 0.80 亿元,研发人员人均费用约 13.56 万元 / 人,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;截至 2024 年末,公司仅拥有 20 项发明专利。而民用制冰机赛道门槛不高,美的、奥克斯、苏泊尔、荣事达等企业同样深耕多年,让人疑惑的是,惠康科技究竟是如何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完成业绩逆袭的?
PART 03
采购交易真实性存疑 / 公司大部分股权被转让
03
由于惠康科技主要客户在海外,销售金额难以查证,国内供应商端的异常数据或许可见端倪。2022 年至 2024 年,公司向最大供应商瑞益电子(含关联企业高特电器、雅晟电机、瑞晟电器)的采购额从 1.65 亿元逐年提升至 4.65 亿元,复合增长率约 67%,采购占比也从 12.8% 升至 21%。
但据爱企查显示,同期瑞益电子及关联企业参保人数合计不足百人,据此计算,报告期内该供应商人均为惠康科技创造的产值分别达 209万元、403 万元、506万元。而一般情况下,电子元器件制造、五金产品领域的人均年产值 150 万元已属较高水平。惠康科技的最大供应商规模偏小,但人均产值却远超行业数倍,还在两年内实现翻倍,明显不符合正常行业逻辑,这一切都指向惠康科技采购交易的真实性。
招股书显示,2022 年至 2024 年,惠康科技经营现金流净额持续为正且逐年增长,分别达 4.33 亿元、4.95 亿元、6.11 亿元;截至 2024 年末,公司货币资金已达 15.53 亿元,占资产总额的 54.95%,其中 91.4% 为可自由支配的银行存款。在手握高额可支配资金的情况下,公司仍计划通过 IPO 募资 17.97 亿元,为何不使用自有资金覆盖部分项目,反而选择通过 IPO 进行外部募资,其募资必要性存疑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,在盈利丰厚的同时,惠康科技还转让了公司大部分股权。2022 年至 2024 年,通过多次股权转让累计获得转让价款 6.33 亿元,导致股权分散,目前拥有 30 位机构股东;实际控制人陈越鹏通过惠康集团、长兴羽鹏间接控制公司 38.23% 的股份,IPO 发行后这一比例将稀释至 28.68%。
多轮融资过程中,公司曾与古道四期、慈溪明民、稻光创投等股东签订业绩承诺及回购权,构成对赌条款。2023 年 4 月,公司从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摘牌筹备 A 股上市时,才解除对赌条款。投资者放弃对赌的具体条件不得而知 —— 其后的突击大额分红,或许正是这场交易中的对价。解除对赌后,公司于 2023 年、2024 年分别派发现金红利 1.11 亿元、0.98 亿元,两年合计派发 2.09 亿元沈阳股票配资,让机构投资者获利颇丰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正规配资炒股_股票配资炒股平台_51配资网观点